从以下词典查找:
历史:

波兰

波兰Polska
欧洲中部国家。北濒波罗的海,陆邻俄罗斯、立陶宛、白俄罗斯、乌克兰、斯洛伐克、捷克和德国。面积约31.27万平方千米。人口3850万(2012年),98%是波兰人,余为乌克兰人、白俄罗斯人、犹太人等。官方语言为波兰语。90%居民信天主教。首都华沙。地势南高北低,四分之三地区为平原和低地,全境平均海拔仅173米。南部为丘陵,南部边境属喀尔巴阡和苏台德山脉。河网稠密,主要河流有维斯瓦河、奥得河等。自西向东,自北而南,气候由温带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。年降水量500~800毫米,山区可达1000毫米以上。森林覆盖率30.7%。矿藏以煤为主,南部上西里西亚煤田为欧洲最大煤田之一;硫黄和铜的储量居欧洲首位,还有钾盐、岩盐、铅、锌、天然气等矿。公元966年建立波兰大公国。1025年建立波兰王国。1569年与立陶宛组成波兰-立陶宛王国。1772年、1793年和1795年,先后三次被普鲁士、奥地利和俄国瓜分。1918年波兰和立陶宛分别恢复独立。1939年9月被纳粹德国侵占。1944年7月22日建立波兰人民共和国。1989年12月29日改称“波兰共和国”。为欧盟成员国之一。工业较发达,主要有煤炭、钢铁、机械制造、造船、汽车、电子、化学、电力、有色冶金、纺织、食品等。以华沙和罗兹为中心的中部地区是全国最大工业区。耕地约占国土面积50%,主产小麦、黑麦、大麦、燕麦以及马铃薯、甜菜等。畜牧业以饲养牛、猪为主。出口主要为煤、钢材、铜、硫黄、船舶、车辆和纺织品等,进口以石油及其制品、天然气、铁矿石、棉花和粮食为主。旅游业较发达。
出处:世界地理卷-->世界地理-->欧 洲-->中 欧

波兰

拼音:bō lán
注音:ㄅㄛ ㄌㄢˊ

词语解释

中欧国家。北临波罗的海。面积3127万平方千米。人口3862万(1995年)。首都华沙。以平原为主。温带大陆性气候。经济较发达。工业为主要经济部门。煤储量居世界前列。世界主要煤炭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。

[Poland]
正式名称波兰共和国。
波兰国旗欧洲中部国家。面积:312,685平方千米。人口约:38,647,000(2001)。首都:华沙。居民大部分是波兰人,其他少数民族是乌克兰、德国和白俄罗斯人。语言:波兰语(官方语言)。宗教:天主教和东正教。货币:兹罗提(zl)。波兰的北部和中部地区几乎全是低地。苏台德山脉和喀尔巴阡山脉形成该国南部大部分的疆界。主要河系维斯图拉河和奥得河均注入波罗的海。工业包括采矿、制造业和公共事业。该国为共和国,两院制。国家元首是总统,政府首脑为总理。公元922年在梅什科一世治下建立王国,1386年在亚盖沃王朝(1386~1572)统治下,波兰与立陶宛联合,成为欧洲中东部的主要强权国家,享有一段繁荣昌盛的黄金时期。1466年从条顿骑士团手中夺取了普鲁士西部和东部,其领土最后扩展到了黑海。17世纪后期与瑞典(参阅第一次北方战争[Northern War, First]和第二次北方战争[Northern War,Second])和俄罗斯的战争使该国丧失了相当多的领土。1697年萨克森的选侯们当上波兰的国王,实际上结束了波兰的独立地位。18世纪末,波兰被普鲁士、俄罗斯和奥地利瓜分(参阅瓜分波兰[Poland, partitionsof]),国家已不复存在。1815年以后,前波兰的土地归俄罗斯统治,从1863年起,波兰成为俄罗斯的一省,社会全面俄罗斯化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,同盟国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波兰。1939年波兰遭苏联和德国入侵,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。大战期间,纳粹对波兰的文化以及大量的犹太人进行整肃。1945年苏联再度占领波兰,1947年起受一个由苏联控制的政府统治。20世纪80年代,由瓦文萨领导的团结工会工人运动完成了重大的政治改革,1989年举行自由选举。1990年实施经济紧缩计划,加速向市场经济的过渡。1999年波兰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。
波兰波兰[bōlán]1.poland;
波兰
[名]
  1. 1

    Poland

[ 相关词条 ]

  1. 波兰共和国[名] Republic of Poland

  2. 波兰人[名] Pole

  3. 波兰语[名] Polish (language)


© Copyright 2018